查看原文
其他

彭实戈、张益唐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 | 孙家栋、杨振宁点评

2016-10-15 程莉、吕浩然 知识分子


内文提要:       

       彭实戈、张益唐获2016年度“求是”大奖;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名单及简介;

       求是西湖学会成功举办,施一公致辞。


撰文 | 程莉、吕浩然

责编 | 李晓明


  


10月15日晚,2016年度“求是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彭实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张益唐获得2016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额各人民币100万元)


孙家栋、杨振宁出席颁奖典礼并与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一道,分别为两位获奖人授奖。


孙家栋评论彭实戈工作


彭实戈长期从事概率论和随机控制领域的研究,在概率论和金融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彭实戈教授和巴赫杜合作,在1990年发表了文章,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奠基性的工作,1991年获得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启示并解决了一大类的二阶非线性偏微方方程的解。这些研究结果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数学领域里的基本数学公式。他在1990年所获得的最优控制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被认为是该领域近年来的两个主要进展之一。彭实戈教授所建立的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是对数学大师柯尔莫哥洛夫在1933年建立的概率论公理体系的根本性的推广和发展。1997年,彭实戈教授作为总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金融数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内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007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定量分析和计算的首席科学家,进一步将他本人所创立的非线性期待理论应用到实际金融市场之中。


我们今天非常欣喜地看到彭教授因为20年前的求是基金,在今天获得了求是大奖,这不仅见证了彭实戈教授个人的学术和成长成就,也体现出求是科技基金会在支持和推动我国科学进步、奖励和培养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的卓识远见和不懈精神。



彭实戈的获奖感言


科学研究的历史充满了故事,充满了探索,充满了很多的艰辛,也充满了很多成功的欢乐。科学研究的道路,有的时候你总是追求,有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现其实你苦苦追求好几年的成果,离你并不远,就在你身边,但是你就是没有看见,你看见的是另一面,有点像我所研究的非线性期望,有很多的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讲了。我想其实是前辈们给我们创造了一条道路,我期望这个奖励能够鼓励我周围的人,鼓励我的子女,鼓励我的学生,能够在这条科研的路上走下去,这个确实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我想一句话来结束,科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有一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里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杨振宁在颁奖前专门介绍了张益唐教授的工作


数年以前张益唐教授的一篇文章震惊了数学界。求是基金会决定为此颁发“2016年度杰出科学家奖”给张教授。下面请允许我解释一下他的这项重要工作。


1)数学是古老的科学,最早从研究数:  1,2,3,4,……开始。古人就已发现有一些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2x2,   6=2x3,   12=3x4,   等等。


可是5 不能化成两个数的乘积。2,3,7,11,……也都不能。它们比较单纯,所以称它们为素数。最小的几个素数是:


2,3,5,7,11,13,17,19,……


古希腊人证明有无限多个素数,而数越大,素数就越稀少。比如:


自1到 100,有25个素数,

自1到1000间,只有168个素数。


2)两个相邻的数必有一个是偶数,所以不能二者都是素数,也就是说两个素数相差不能是1,至少是2,例如3与5相差2,是一对。11与13也是一对,等等。数学家称这些素数对为孪生素数对。


数越大,素数就越稀少,孪生素数对就更稀少。那么:


有没有无数多个孪生素数对?


3)这个问题数学家研究了几百年,没有解决,是数轮里一个有名的未解问题。

2013 年张益唐引进了新的想法,有了重大突破,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孪生素数对问题,但解决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两个素数如果相差不到七千万,就叫它们为亲戚素数对。他证明:


有无数多个亲戚素数对。


他的想法立即引导出许多文章,至今亲戚对定义中的七千万已缩小为246,如果能再缩小成2,孪生素数对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张益唐在随后发表了获奖感言


特别感谢杨振宁教授美好的介绍词。杨振宁教授的介绍用通俗又清楚的语言把我做的工作介绍给大家,如果让我自己讲的话,我肯定讲不了那么好。


今天得这个奖我心里是很激动的,这次颁奖在我的母校,在我几十年前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拿这个奖,对我来讲这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我感觉我又回来了,回到这片土地上。我想起今年春天南加州北大校友会的会议上,我讲了一句话,我说如果北大只是地理上的北大,无非就是北京西北角的一块并不大的土地,好像有一个湖,有一个塔,可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会觉得北大是什么呢?是她的精神,让你就感觉是不一样,你只要生活过,你很难把这一段经历忘掉。所以我们在这里,我没有觉得自己有特别了不起,如果说我取得了什么成就,只能说我传承了北大的精神。我特别感谢在北大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有今天在座我的硕士生时期的导师潘承彪教授,我大学四年级教授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我大学四年级教授过我的张恭庆院士,感谢北大,感谢北大的每一位老师。我会记住这一天,希望今后我做科学的道路上,自己也能经常体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受,谢谢。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关启安等10位科学家获得2016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每人每年奖助5万美元,连续3年。详细名单及介绍附后)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主持颁奖环节,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韩启德教授与查懋声主席一道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出席了当天的颁奖典礼并致辞。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 (1914-2007) 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基金会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并全权负责奖项的遴选和审定。积极参与并支持基金会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杨振宁教授、周光召教授、简悦威教授、何大一教授、姚期智教授、孙家栋教授、施一公教授、韩启德教授、路甬祥教授等。著名化学家李远哲教授和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也曾经担任基金会的主要顾问。


1994至2015年,共有283位在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4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49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09位(涉及13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基金会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了“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和“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博士研究生,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迄今已有近8000位青年学子获得基金会奖励和资助。


自1998年起,基金会捐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包括“成果转化奖”和“实用工程奖”。其中,“成果转化奖”主要奖励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并有一定效益和良好应用前景的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0名;“实用工程奖”主要奖励耕耘在国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在航天、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每年奖励名额15名。


在求是颁奖典礼之前,求是西湖学会和求是西湖论坛在北大举办,详见本文文末与今日二条报道。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


彭实戈




彭实戈,数学家,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9年开始任教于山东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华罗庚数学奖等诸多奖项,并于2010年获邀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特邀报告。这是该代表全球数学最高水平的会议历史上,第一次邀请中国大陆数学家作一小时特邀报告。


彭实戈教授长期从事概率论和随机控制领域的研究,在概率论和金融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他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与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理论被成功应用于金融产品定价以及动态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与计算。他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誉为“概率论及金融数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聘为该校2011-12年度“全球学者”。彭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我国建立“金融数学”这一新兴学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政府的金融决策制定以及金融风险控制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益唐





张益唐,数论专家,195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平湖市,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相继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于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于201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自2015年起任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曾荣获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奖等,并获邀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14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特邀报告。


二十世纪初,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对数学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23个问题,其中第8个问题即包含了困扰数学界数百年的孪生素数猜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并经历种种生活的艰辛,张益唐终于在该世纪难题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在权威杂志《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里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差值小于七千万的素数对,此结果首次将相邻素数间隔下界的估计从无限大缩小到一个有限数。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轰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对此成果做了专题报道;当代著名数论专家,如邵逸夫奖得主伊万尼克,对此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张益唐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大量数学家继续从事对孪生素数猜想的后续研究。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人


关启安




关启安,2011年博士毕业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师从周向宇院士。毕业之后两年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刘小博教授。2013年入职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现任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作为一位国内自主培养的青年学者,他与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给复分析这一研究领域带来了全新认识,取得了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迄今,他已在包括Ann. of Math.,Invent.Math.等国际顶尖数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金一政




金一政,1982年10月出生。2002年7月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2月于英国Sussex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教授;2015年3月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转入化学系任特聘研究员(独立PI)、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2015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金一政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以溶液工艺为基础的高性能光电器件,在可溶液加工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高性能原型器件等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例如,与合作者一起制备出效率、大功率性能和寿命均创记录的红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通过在器件中引入超薄绝缘层的研究解决了载流子平衡注入这一困扰QLED领域多年的难题,验证了QLED作为固态照明和显示产业下一代核心元器件的可行性。在Nature、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引用2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QLED方向的工作入选2014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宋伟





宋伟,1983年出生,2004年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 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2007至2008年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和哈佛大学的资助在哈佛大学物理系访问。 2009至2013年被哈佛大学Society of Fellows 选为Junior Fellow,在哈佛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2014年在普林斯顿物理系任博士后。2014年9月起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以及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副教授。


宋伟的研究工作是以黑洞和宇宙学为理想实验室,以超弦理论特别是规范/引力对偶(或称全息对偶)为理论框架,探讨量子引力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与合作者提出的克尔黑洞/共性场论对偶(Kerr/CFT),首次将全息对偶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天文黑洞,并为其贝肯斯坦-霍金熵提供了微观解释。此外,宋伟还探索了更多全息对偶的例子,研究涉及低维引力、高自旋理论以及全息纠缠熵等方向, 至今发表SCI学术论文24篇 ,其中有两篇单篇引用超过250次,总引用超过1000次。


张熙博





张熙博,1984年出生,2005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2月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研究员、助理教授,2016年入选第十二批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张熙博从事超冷原子与精密调控方向的实验研究。他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冷原子实验技术研究量子多体物理和强关联量子系统。博士期间,与合作者一起制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单层二维超冷原子气体样品并实现了该样品的高空间分辨率原位光学成像;在光晶格超冷原子气体中首次观测到量子临界现象。博士后期间,用超精密光谱技术在碱土金属冷原子气体中首次观测到SU(10)的高对称性与高温下的量子多体关联效应,该实验推动了超冷原子技术与精密测量技术的初始融合。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与综述论文十余篇。


焦宇辰





焦宇辰,2003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2009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获得生物化学博士(Ph.D.);2010至2013年在Bert Vogelstein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焦宇辰主要从事消化道和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癌症基因组和分子分型研究,发现了ATRX、DAXX等抑癌基因,并研究其突变在分子分型和精准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些成果已发表于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期刊,并被2016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美国胃肠病学会遗传性消化道肿瘤基因检测和管理临床指南等权威临床指南收录和使用。


杨竞




杨竞,1981年出生于北京。1999至2003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至2009年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2009至2015年先后于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同时受聘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杨竞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生物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调控机制等前沿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Cell、Neuron、PNAS等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引起所在领域的广泛关注。


曾文文




曾文文,1979年出生,2002年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9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美国基因泰克公司、2011年至2014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职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医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5年入选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曾文文的研究工作着重于免疫和代谢生物学领域。其工作揭示了天然免疫系统识别RNA类病毒的分子通路,发现了在获得性免疫中行使重要功能的Th17淋巴细胞的分化转录协同机制,以及脂肪代谢调控的神经调控机制等。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ell、Science、Molecular Cell、PNAS等领域内国际学术期刊。


龚晨




龚晨,于200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2012年3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6月到8月在美国NEC公司实验室光纤通信研究组担任研究实习生,从事光纤通信的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工作。2012年4月加入美国高通公司圣地亚哥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系统工程师,从事无线通信异构网络的干扰信号处理研究及标准化工作。2014年1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先后担任研究员及教授,从事无线光通信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入选第六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龚晨在研究和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通信领域国际顶级IEEE期刊已发表文章22篇(其中IEEE Trans./Journal第一作者长文16篇)。应用方面的成果包括标准化工作包括无线通信异构网络的干扰消除接收机(Network-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NA-IC)设计及标准化;及若干面向专项应用的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博士期间研究成果group decoder,成为美国高通公司无线异构网络干扰消除的关键技术之一。进行相关行业标准化工作,提交3GPP无线异构网络标准提案3项,列为标准化的working item之一。已授权中国专利2个,美国专利2个;公开美国专利1个。


余倩




余倩,1984年出生于重庆。06年和09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12年12月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致力于运用和发展多尺度、三维微结构表征,以及原位电子显微镜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同步表征技术,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结构、缺陷运动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性。通过前沿表征技术的运用和关键科学问题的捕捉,在传统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先进结构材料强韧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为先进结构材料的设计和性能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相关论文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发表在Nature、Science、PNAS、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回国工作后继续致力于发展先进的材料表征方法以在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个传统的研究领域实现突破。较短时间内,独立研究工作已以通讯作者的方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MRS Bulletin、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在国际会议以及国际知名高校做学术邀请报告(MRS,TMS等)近20次。担任了2016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年会MRS的分会组办工作。


张一慧




张一慧,1986年出生,2006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5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先后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清华大学工作,现任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一慧在屈曲引导的微纳米三维结构组装、可延展电子器件的创新力学设计及理论等前沿领域做出系列原创性的研究。独立提出将可控力学屈曲应用于微纳米三维结构组装,引入剪纸和折纸设计概念,与合作者一起原创出一套可适用于各种高性能材料和复杂几何拓扑的三维微结构组装方法,为先进微纳米系统的制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途径;提出可延展导线及电子器件的自相似力学设计概念,并建立原创的力学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与合作者一起实现了首个可延展锂离子电池和多功能无线可穿戴电子器件。迄今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多篇,被他引超过1500次(截至2016年7月);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多篇,包括2篇Science文章(其中一篇为封面文章)、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1篇PNAS文章和5篇J. Mech. Phys. Solids(力学领域顶级期刊)文章。


  


首届求是西湖学会成功举办 | 施一公致辞


施一公


在颁奖典礼之前,首届“求是西湖学会”于10月14日、15日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功举行,大会围绕2016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大奖主题展开,分设化学、物理、数学三个学科主题,多位科学家演讲者应邀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独到解读与前沿展望,并展开了深度碰撞。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致辞中介绍了“求是西湖学会”的由来。“西湖是杭州的地标,也是中国的地标,是一个很浪漫的地方,科学本身就很美好,所以和西湖连在一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施一公说:“另外一层原因是,我们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八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先后在2000年到2010年间回到大陆的七位科学家,得到国家支持,在杭州创办了西湖大学。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科教的未来做一点大事,即用民办教育的形式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把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长远来讲,希望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所以求是科技基金会和西湖大学的筹建连在一起,我们用这个名字一起开始创立‘求是西湖学会’。”


施一公在致辞中还表达了对求是西湖学会讲座的期待:“希望这样一个学会的讲座不仅是面向我们的小同行,更是面向清华北大这些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的大同行,能够促进学科交叉,把学术界的前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向我们的大同行和老百姓解释,真正能够在一起共同探讨新的领域、新的方向。”


 “求是西湖学会”主讲人主要是来自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应邀出席化学分会“碳元素的化学”主题演讲的学者包括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戴宏杰,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刘忠范;两位演讲者还与中科院院士刘云圻、北京大学教授李彦、清华大学副教授焦丽颖、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张强一起就“低维碳材料:从化学合成到应用之路”展开圆桌讨论。


左起:李彦、刘忠范、戴宏杰、焦丽颖、刘云圻、张强


物理分会的主题为“凝聚态中的演生现象”,中科院院士向涛、清华大学教授王亚愚、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万歆分别作精彩报告,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主持了分会谈论。


左起:万歆、向涛、王亚愚、张远波


数学分会邀请了青年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朱歆文、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作报告,聚焦“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它能给予我们什么”。随后,三位报告人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彭实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张益唐、北京大学教授田刚一起坐谈“数学与数学人生”。


左起:许晨阳、彭实戈、田刚、张益唐、朱歆文、刘若川


近期“知识分子”将陆续刊发首届求是西湖学会上化学、物理、数学科学家们的精彩演讲,敬请关注。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公开信 | 纠错 | 崛起 | 陪跑 | 女性 | 井喷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大隅良典 | 科学队长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货 | 卢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牵手科学队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